前日,某友接到某师的邀请,说是一起吃饭。某友当日公务,客气表示改日请某师。几日后朋友履约,请其吃饭,某师电话中“某总,某总”大大客气了一番。师生关系,曾经美好,此时开口一个“某总”,闭口一个“某总”,着实让朋友不太适应。
既然是请老师吃饭,那么请谁、地点就尽量让师长满意。
某师亦不客气,既然“某总”盛情,遂邀了一群熟人好友,他们与“某总”毫无交情,没有同届的同学,没有熟悉的师友,订下一个貌似会所的餐厅。
“某总”就是一个埋单的人物。
可以想象,推开门来,首先,某师介绍:这是XX届XX单位某总。眼前一众陌生中年男女,谈些与你毫无相关的评职称、报课题、发论文、小孩出国等抽象话题,一派“众人皆熟,唯我独生”的景象,究竟作何感想。你除了陪陪笑脸,给他们端茶倒酒,假装无限景仰,听几句廉价的恭维,然后默默结账,就连微信都懒得加了。餐毕,买单走人,众人麻将,彼此连客气都不用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。圈子包含志趣、阶层、经历,圈子不同,气质不同,有什么好聊的?
如果这是办事请托,当然无可厚非,毕竟有求于人。
如果这是情感交流,我们还是不想太“社会”。
尴尬的场面,虚情假意的客气,毫无意义的奉承,天南海北的吹嘘装逼,靡费钞票,浪费心情,浪费时间,加完就删的微信好友。
这样的饭局,想来不止只有他有这样的遭遇。
多年前在家乡工作,接受某师的好意介绍,与某师相识。
三九隆冬的一日中午,天空还飘着雪,意外接到某师的电话——XX,我们在XX宾馆吃火锅,你过来一起吃饭,我介绍几个“厉害”的人物给你认识。
中午时分,天空飘着雪花,着实不想出去。但想着不去可能今后不好打交道,只有前往。赶到那儿,已是杯盘狼藉。几位吃主意兴阑珊,见我来了,打起精神客气了一下——这是XX大学的才子,也是我们X中的。
那位“厉害”的人,俨然就是在座明星,听说他闺女考上国务院某机关——他是XX,女儿在国务院工作,简直是要上天。小城很小,后来就是这么巧,他竟然还带了一本自己写的书,专门送到我上班的地方——当然不是送给本人,而是送给一位有地位的同事,讲述他的育女成功经验。不出意外,他再次获得空前的羡慕,热烈的尊崇。
现场还有几位,吃得甚欢。来都来了,大家一一亲切握手,一一表示热情,表示尊敬。
其实,这与本人同样毫无关系。
餐毕,某师带着酒气轻抚后背示意——印证了先前的预感:我就是被叫来买单的。
走出餐馆,他们还要K歌。此刻全明白了。但饭局严重影响了胃口,打击了信心,本不想唱歌,也无意再买单,于是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这顿无聊无趣的买单之宴后,再没有与某师联系——说实话,那吃相不好看。看见他那副吃相,以及若干年可能也会变成那副样子,我对工作不再抱任何希望。随后,迅速离开了家乡。
志得意满的,唯恐全世界不知道;
过得不好的,唯恐全世界知道。
这便是世俗世界的现实。
想起朋友说的一句调侃:没有明确主题和主角的饭局,千万不要参加。
鲁迅说:到了一定年龄, 必须扔掉四样东西——没意义的饭局, 不爱你的人,看不起你的人,虚情假义的朋友。(鲁迅可没说,但此言确是不错)
前文的朋友和本人,想来已经到了一定年龄。
真的吃不起那顿饭吗?吃不起别吃,就那么难受吗?
——不麻烦他人买单,不参加毫无意义的饭局,不接受无法回馈的赠与。